一、市场整体表现:稳中趋强,区域分化显著
2025年4月14日,全国肉鸡市场呈现“稳中有涨、区域分化”的特征。从山东到苏浙皖,从辽吉黑到豫陕地区,价格波动既受短期供需错配驱动,也与行业长期结构性调整密切相关。
数据显示,山东地区肉毛鸡棚前收购价普遍稳定在3.70-3.85元/斤区间,德州、威海、淄博等地出现0.01-0.02元/斤的微幅上涨,体现出“僧多肉少”的局部供应紧张态势。而苏浙皖地区因活禽交易活跃,南通、常州等地农贸收购价高达4.50-4.85元/斤,显著高于北方产区,形成“南北价差拉大”的独特格局。
二、核心驱动因素分析供应端:进口限制与种源缺口双重施压
进口禽肉供给减少约15%。这一缺口需转向巴西、欧盟等高价渠道补充,直接推升国内养殖成本。同时,祖代种鸡引种量受禽流感影响大幅下降,2025年上半年预计同比减少67.5%,种源传导至商品代的12-18个月周期意味着2026年供应将进一步收紧。
当前父母代种鸡存栏量已降至3200万套,种苗价格自2024年底的1.5元/羽回升至3.2元/羽,养殖端补栏成本显著增加。
需求端:消费回暖与替代效应共振
清明节后消费淡季虽未完全扭转,但山东猪肉交易量环比回升0.40%,牛羊肉价格持续上行(牛肉均价57.24元/公斤,环比涨2.53%),肉类替代需求向禽肉转移。豫陕地区屠宰企业外运订单增加,周口、商丘等地收购价上涨0.01-0.03元/斤,显示消费端边际改善。
三、区域市场深度解读山东:
供需紧平衡下的价格韧性
作为全国最大肉鸡养殖基地,山东本周出栏量分散导致局部供应偏紧。潍坊、青岛等主产区价格持平,但德州、威海等地因屠宰企业节后补库需求上升,价格微涨0.01-0.02元/斤。值得注意的是,国产白羽肉鸡品种“圣泽901”市占率已突破25%,种源自主可控战略下,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将养殖成本控制在3.6元/斤以下,较散户低0.3-0.5元/斤,竞争优势凸显。
辽吉黑:屠宰企业策略性调价
该区域呈现“大稳小涨”特征,葫芦岛、阜新等地价格上涨0.02元/斤,主要受南方活禽市场高价拉动。但吉林、沈阳等地价格持平,反映屠宰企业通过间歇性提价试探市场承接力。考虑到东北地区玉米现货价较华北低50-80元/吨,养殖成本优势或吸引资本进一步布局规模化养殖场。
苏浙皖:供需比优化下的价值高地
南通、金华等地农贸收购价达4.50-4.85元/斤,较北方产区溢价20%-30%。这源于长三角地区高端活禽消费需求旺盛,且冷链运输成本增加推升终端价格。盐城、蚌埠等地屠宰企业通过“订单养殖”锁定货源,棚前收购价环比上涨0.02元/斤,显示供需匹配度持续优化。
四、817肉杂鸡市场:控价博弈加剧
小规格鸡(1.50-1.70斤)收购价上涨0.05元/斤至3.25-3.35元/斤,反映快餐渠道需求回升;而大规格鸡则呈现分化,浙江金华3.6斤以上鸡价下滑0.05元/斤,江苏南通同规格鸡价亦下跌,表明屠宰企业通过规格调整平衡成本压力。河南濮阳、开封等地价格持平,显示中间商在消费淡季采取保守采购策略。五、中长期趋势研判价格周期:上行通道确立
祖代种鸡引种缺口将于2026年传导至商品代,叠加进口替代需求,白羽鸡价格有望进入2-3年上行周期。光大证券预测,行业CR10集中度将从48%提升至55%,具备全产业链布局的龙头企业将主导定价权。
成本结构:技术驱动降本增效
国产种源替代加速与智能化养殖设备普及,将使头部企业养殖效率提升15%-20%。
信息来源于:鸡病专业网
扫一扫查看更多留言
扫一扫发布评论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