腺肌胃炎属于环境条件性疾病,环境条件性疾病是由于在饲养过程中的环境不适宜,导致鸡群呼吸、消化、生殖系统的平衡被打破的过程;造成鸡群体质较差,诱发疾病。
一、腺肌胃炎的危害
腺肌胃炎一般不造成鸡群死亡,但严重影响雏鸡饲料转化率,从而影响体重、体型发育不达标、均匀度差,出现大量不合格鸡,造成淘汰率的升高,严重时淘汰率可高达10%—20%。
体质严重下降,对应激的抵抗能力下降,容易继发其他疾病造成死亡。
霉菌毒素会产生免疫抑制,造成传支免疫失败,使很多鸡群产蛋高峰推迟或产蛋无高峰,严重者产蛋率甚至不足八成,严重影响经济效益。
二、发病日龄及发展规律
1、发病日龄:集中在3-6周。
2、发病规律:12日龄免疫后大群状态差,临床巡视有缩脖站立、精神不振小鸡,剖检腺肌胃无明显病变。15—16日龄大群持续出现蔫鸡,剖检肌胃炎出现腺肌胃炎症状。使用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,肌胃炎持续加重,剖检肌胃糜烂,后续十二指肠点状出血,腺胃乳头扁平不明显,伴随鸡群生产指标严重下滑。后续饲料中添加脱霉剂,降低鸡舍湿度,辅助使用健胃药后,第5周鸡群开始恢复,剖检可见肌胃角质层恢复平滑,腺胃乳头清晰明显,大群精神、体重逐渐恢复。
三、剖检症状
剖检以腺胃肿大,或腺胃乳头扁平甚至消失,腺胃黏膜出血溃疡、脱落、肌胃内金和肌胃黏膜面火山口样溃疡、肌胃糜烂为主要特征。
四、生产指标变化
1、体重:3周体重正常,但增重不达标。4—5周体重低于标准60克以上。
2、均匀度:3周均匀度明显下滑,4—5周均匀度下滑到50%—70%之间,6W鸡群体质恢复后均匀度回升。
3、合格率:体重合格率50%左右,大群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。
4、育成率:发病较重的栋舍死淘率在5%—7%,育成率93%左右。
五、病因分析
雏场进鸡后,由于饲料储存时间过长,温湿度控制偏高导致霉菌滋生,霉菌毒素蓄积,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鸡群,持续应激引发严重的腺肌胃炎。
1、饲料储存:饲料储存时间超过12天,霉菌滋生。
2、饲料硬度:饲料颗粒硬度偏大,在有肌胃炎时加重肌胃角质层溃疡。
3、环境因素
(1)早期鸡舍内高温高湿,适合霉菌生长繁殖。
(2)鸡群发病后畏寒,随目标温度控温,鸡群表现扎堆怕冷。因此鸡群发病后温湿度持续偏高,造成鸡群体质下降,抗应激能力差。
4、免疫应激
在7-20日龄日龄段,进行传支、新支、禽流感H5+H7相关免疫,免疫相对集中,也一定程度上加重病情。
六、发病后采取措施
药物选择,发病前考虑中药预防腺肌胃炎,发病后使用中药效果较差。症状较重时,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,避免毒素持续累积造成病程过长或反复,同时降低舍内湿度,药物可选用西咪替丁(10mg/只)(4—7天)+青霉素(或阿莫西林)(3—5天)配合治疗腺肌胃炎,同时预防细菌继发感染,挑出症状较重的小鸡在1个用药疗程后可追加使用4天。
引起腺肌胃炎的霉菌毒素会造成免疫抑制,鸡群状态恢复后需检测抗体,如抗体较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免疫。
七、防控措施
1、环境控制是核心
饲料:
(1)注意饲料储存,避免储存时间过长,夏季料塔储存不超过3天。冬季储存不超过5天。
(2)雏鸡使用饲料前做好营养成分、霉菌、霉菌毒素检测。
(3)使用新玉米时饲料中需添加脱霉剂。
(4)饲料的粒度、硬度等性状也会对鸡群产生较大影响,会加重腺肌胃炎的产生,做好物理性状的评估,及时与料场沟通,最大限度减少不利影响。
(5)前期尽可能少使用潮拌料,避免料槽内采食不净造成饲料污染。
(6)每周清理料塔、料车、料槽,保证采食环境卫生、整洁。
温湿度:保证温湿度适宜,湿度控制在50%—60%,避免长时间高温高湿环境造成舍内霉菌滋生。
2、减少应激是关键
(1)降低免疫应激
免疫评估:根据鸡群状态做好免疫评估工作。
疫苗合并免疫减少注射次数,免疫应激大的疫苗,免疫前2天和后2天使用抗应激药物,疫苗使用水浴锅进行预温管理。
(2)控制冷热应激
以满足适宜通风量为基础,夜间重点关注以体感温度为核心,白天重点关注不同湿度条件下的体感温度。
(3)换料应激
关注采食量变化,换料对肠道应激大,及时采取溜水、匀料刺激采食,同时使用益新爱可缓解换料应激,修复肠道黏膜。
(4)分群应激
分群准备:除炎热季节外,分群当天适当控制温度高出0.5℃。
评估呼吸道情况,根据呼吸道情况进行通风调整。
3、鸡群体质是基础
体质是机体抵抗力疾病的基础,鸡群体重、均匀度周周达标,群体无疾病发生。日常管理做好鸡群三道保健工作,让鸡群具备良好体质。
-来源于“鸡病专业网”
扫一扫查看更多留言
扫一扫发布评论留言